让建站和SEO变得简单

让不懂建站的用户快速建站,让会建站的提高建站效率!

值得一提的是位于近郊的黃金博物館江歌事件全过程简介

海淀区是全国首批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区,也是全国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实验区。海淀区教育科学院院长吴颖惠介绍,海淀区坚持育德与育心相结合,预防与矫治相结合,不断以教育、辅导、支持三级体系建设为抓手,通过心理课、实践活动、成长型校园环境三个课堂推进心理预防性教育;构建班级-年级-学校筛查机制,推进监测、识别、干预模式,开发智能化预约咨询平台,提供“主动式”心理疏导服务;创建分层危机管理体系,创新心理副校长模式,搭建区校、医教互联机制;分层分类提升全体教师心育能力,打造“全员式”科学育人新体系;深化校家社合作,打造“联动式”心理育人共同体,做到全程、全员、全方位地服务于学生成长成才。

 

馬丘比丘遺址

  這裏發掘出的太陽日晷,揭示出古印加帝國的文明程度之高;刻在廢墟石壁上的許多的標誌符號,尚是未解之謎。經過當地妥善開發和保護,沉睡了幾百年的馬丘比丘古城如今已是秘魯最繁忙的旅遊勝地。

文/沈海濱

編輯/胡艷芬

  有人説,沒去過秘魯,就無法了解南美過去的輝煌,就無法體驗南美的神秘,的確如此。筆者為了一探秘魯的神秘,前不久來到地球的另一半,充分領略了這一神秘國度的美麗與精彩。

  秘魯是古印加帝國的所在地。西元10世紀前後,印加人以秘魯南部的庫斯科為首都,建立了印加帝國。15世紀至16世紀初,美洲的古代印加文明形成。

  在古印第安語中,秘魯意為“玉米之倉”,因此地盛産玉米而得名。此外,秘魯還被人們稱為“馬鈴薯之鄉”。傳説1萬多年前,生活在安第斯山區的土著居民就開始種植馬鈴薯。全世界的3000多種馬鈴薯中,秘魯就有2800多種。秘魯還被稱為蘭花的故鄉,世界上蘭花有多達3.5萬個品種,而秘魯就有近3500種,且數量還在不斷增加。

“無雨之城”利馬

  秘魯首都利馬緊鄰太平洋,這裏氣候四季如春,平均氣溫為16℃至23.5℃。説起它的別名“無雨之城”,可謂名副其實。利馬位于裏馬克河畔,是一塊沙漠綠洲,雖然距太平洋僅13公里,但因為安第斯山脈的阻隔,很難形成雨雲,盡管濕度很大,但年降雨量僅有10至20毫米,利馬就這樣和雨無緣了:街上無排水溝,房屋無防水檐,除非出國,利馬人終其一生也用不到雨具。

  利馬城建于1535年,長期為西班牙的殖民地。1821年秘魯獨立後,利馬被定為首都。利馬有新老兩個城區,老城在北面,靠近裏馬克河,多為殖民統治時期的建築。老城的一些建築物堪稱建築藝術的瑰寶,其中許多橙黃色的巴洛克式建築,在陽光下分外搶眼。老城的中心是“武裝廣場”,從廣場往南可達博洛格內西廣場,這兩個廣場之間寬闊的街道就是新城的商業中心。1991年,利馬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為“人類文化遺産”。

庫斯科古城風光

  利馬城有超過40座博物館,秘魯的歷史就隱藏在那些蘊含著濃厚古印加人神秘色彩的文物裏。漫步利馬街頭,不經意間你就會遇到一座又一座博物館,五花八門又各具特色。

  值得一提的是位于近郊的黃金博物館,堪稱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私人博物館,其全稱是“秘魯黃金制品和世界兵器博物館”,具體位置就在穆希卡·加略家族的私宅大院內。深藏于地下的黃金藏品難以計數、精美絕倫,一對用純金制作的手掌,與真人的手幾無差別;用金箔修補的顱骨令人稱奇,原來印加部落的巫醫早已掌握了用金箔修補破損顱骨的修顱術。

  利馬是多彩和多元的,有點獨特又有點離奇。多彩的西班牙式建築與不失現代感的高樓大廈並立在利馬老城區;而民族特色和多元化更讓這座古老城市顯露出與眾不同的格調。

兩座神秘的印加帝國古城

  利馬的新老城區詮釋了秘魯的今天和昨天,而秘魯高原上的古都庫斯科則是秘魯歷史的最好見證者。庫斯科坐落在安第斯山脈上,海拔3000米。從11世紀初直到16世紀西班牙人到來之前,這裏一直都是印加帝國的首都。盡管歷經歲月的洗禮,今天的庫斯科依然顯露出濃鬱的西班牙和印加文化融合的特色。在印加人講的蓋丘亞語中,庫斯科的意思是“中心”——印加帝國的中心。

  當年,印加人統治著一個以庫斯科為中心的強大帝國,沿著安第斯山脈從北到南數千公里的土地都在其管轄之下。16世紀西班牙殖民者入侵,將當地很多建築夷為平地,並建造了不少西班牙風格的教堂,從那時起,西班牙文化和印加文化就逐漸融合。現在,庫斯科城內還有一些印加帝國時代的街道、宮殿、廟宇和房屋,加上西班牙殖民者修建的大批房屋,這兩種不同風格的建築已經融為一體。

  庫斯科城是燦爛的古印加文化的搖籃,秘魯人親切地稱之為“安第斯山王冠上的明珠”。這裏林木蔥郁,氣候涼爽,早已成了南美洲最受青睞的旅遊勝地之一。

  庫斯科古城往南,距離112公里的高原上還坐落著另外一座印加帝國的古城,那就是聞名世界的馬丘比丘。“馬丘比丘”在印加語中意為“古老的山巔”。古城海拔2280米,城兩側有高約600米的懸崖,峭壁下是日夜奔騰的烏魯班巴河。

納斯卡線條之蜂鳥

  馬丘比丘建于印加帝國後期(1440年~1500年間)。1532年,西班牙殖民者入侵秘魯攻佔了馬丘比丘,但最終將它遺棄。1911年,隨著美國探險家海勒姆·賓厄姆在大片的熱帶雨林中發現其古城遺址,古老的馬丘比丘才得以向現代社會透射出它曾經輝煌的帝國文明。

www.114303.com

  如今的古城遺址雖只剩下殘垣斷壁,但仍依稀可見其當初興盛時期的壯觀風貌。宮殿、寺院、作坊、堡壘等各具特色。它們多用巨石堆砌而成,沒有灰漿等粘合物,大小石塊嚴絲合縫,甚至連一個刀片都插不進去。古城的城墻帶有城壕,城門建在山脊最高處。古城中心廣場的周圍有神廟、宮室及民居住宅,砌築均很牢固,而城郊四周的山麓上布滿了梯田,充分顯示出印加人精于石構工程和山區農作的特點。

  這裏發掘出的太陽日晷,揭示出古印加帝國的文明程度之高;刻在廢墟石壁上的許多的標誌符號,尚是未解之謎。經過當地妥善開發和保護,沉睡了幾百年的馬丘比丘古城如今已是秘魯最繁忙的旅遊勝地。馬丘比丘遺址1983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産。

  在馬丘比丘,還可以找到許多建築美學的重要證據。古遺址中的建築、城墻、梯田、斜坡和小路排列有序。700多層的梯田結構合理,既能保護水資源,又能防止水土流失。

秘魯人的驕傲——納斯卡線條

  被列入世界未解之謎的“秘魯的驕傲”納斯卡線條,截至2022年已達到358個。這些線條組成的地畫圖案,像一個個巨型圖騰。這些巨大圖案到底是何人所繪,長久以來引無數人遐想。

  從利馬到納斯卡鎮沒有航班,只有公路,公共汽車價格很便宜,如果幾個人一起自由行,租一輛小車就再合適不過了。兩地相距427公里,開車約需6個半小時。

  早晨6點我們告別了利馬,剛出城的時候,公路邊還是碧海潮生的大自然風景,但不一會,車輛就被重重沙海包圍,眼前是一望無際的沙漠。汽車很快駛上了大名鼎鼎的泛美公路,一路上我們看到路邊豎立著許多巨大的礦泉水瓶,還標有令人心頭一震的公益廣告語:“水是生命!”提醒過往行人珍惜水資源。

  納斯卡是秘魯南部的一座小城,各式各樣的神秘古代圖騰地畫就鑲刻在納斯卡城近郊220平方公里的平原上。這些地畫實在太大,其中最長的線條超過1公里,要在300米以上的高空才能看到全貌。如果在地面行走,只會以為那是人行步道而已。

  為了更好地拍攝納斯卡線,我們一行進行了兩次航拍。第一次由于下午陽光太強烈,看不清地面的圖畫;第二次是在早上,光線比較柔和,地畫就清晰多了。

  據説1938年,一位秘魯飛行員在飛經安第斯山脈上空時,無意間發現了這些地面上的巨大圖案,有的像飛鳥,有的像猴子,有的像蜘蛛,還有的像某種植物,甚至像鯨等。研究人員發現,這些圖案是將地面褐色岩層挖去3至4釐米,露出淺色岩層而形成的,線條平均寬度是10至20釐米。1994年納斯卡線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産名錄。

  要細細欣賞納斯卡線,乘坐小飛機俯瞰是不二之選,所以鎮上小飛機公司多如牛毛,客人入住的旅館就提供電話服務,還有很多中介熱情地招攬生意,但無論如何,選擇正規公司更為穩妥。一般的收費標準為:飛行40分鐘,收費60美元(約合410元人民幣)。

  納斯卡線對考古學家而言,是渴望揭開的神秘面紗;對秘魯人來説,是古代文明的智慧瑰寶;對好奇者來説,則可能是通往另一個世界的奇幻鑰匙。

來源:2023年10月18日出版的《環球》雜志 第21期

《環球》雜志授權使用,如需轉載,請與本刊聯繫。

更多內容敬請關注《環球》雜志官方微博、微信:“環球雜志”。





Powered by 2019新闻大事件摘抄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

copy; 2013-2025 สล็อต 版权所有